九一书库

九一书库>三国:昭烈谋主,三兴炎汉 > 第455章 中祖都不杀的开国功臣竟被忠厚的仁宗给杀了(第2页)

第455章 中祖都不杀的开国功臣竟被忠厚的仁宗给杀了(第2页)

李承业盯着铃铛,忽然笑了,笑得凄凉而坚定。

“所以你还在抵抗……清漪,你一直在用这铃铛告诉我们你还活着。”

他当即下令:在策园地下修建“守音台”,以玄铁为壁,厚达三丈,隔绝一切外波干扰。台中设十二面铜镜,依《周髀算经》布列,形成“反照阵”,可将接收到的异常声波逆向追踪。同时召集全国精通梦兆、音律、医理之人,组成“聆梦司”,专司解析各地上报的奇异梦境。

首月便收到来自四十七州的三千余条记录。其中九百余条提及“钟声”,二百一十三条描述“穿灰袍的女子在雪中行走”,更有十七人称梦见自己站在一口巨钟之内,耳边有无数人齐声诵读《正统诏》,但字句颠倒,意义全非。

最诡异的一条来自敦煌:一名画匠梦中见莫高窟某窟壁画自行变化,原本描绘光武中兴的场景,竟转为一群戴青铜面具的人跪拜地底巨钟,而题记落款竟是“永和三十七年”。

李承业亲赴敦煌,在当地僧侣引领下进入该窟。壁画确有改动痕迹,颜料新鲜,手法拙劣,明显是近期所为。他命人刮去表层,底下原画完好,仍是光武帝受命于天的景象。

“他们在篡改记忆。”他站在窟中,声音在石壁间回荡,“不只是操控活人,还想重塑过去。若任其发展,百年之后,世人将以为炎汉复兴乃是逆天之举,而影殿才是正统。”

返程途中,他在驿站收到一封密报:一名自称“旧仆”的男子在江陵自首,供出当年《血脉录》并非被盗,而是由一位“戴铃铛的女子”以五箱假档调包。真档已被送往南方,目的地极可能是交州或南中。

“是裴清漪。”李承业立刻判断,“她不是失踪,是在引蛇出洞。”

他当机立断,奏请景兴帝准许派遣“黑羽船队”南下。此船队原为海贸所设,实则暗藏精锐水军,配有可潜水三日的“鲸舟”,专司海外隐秘行动。同时密令黎?联络南中夷王孟隆??此人乃诸葛亮南征时降将之后,世代守护“铜鼓秘谱”,传闻其中记载着克制邪音的古老战歌。

半月后,黑羽船队抵交州海岸。在当地渔民指引下,于一座孤岛岩洞中发现隐蔽据点。洞内无活人,唯余篝火余烬、破碎竹简,以及一面刻满符文的青铜鼓。鼓面中央插着一把断剑,剑柄铭文依稀可辨:“昭烈”。

更令人动容的是,岩壁上用炭笔写着一行大字:

**“音不可禁,但可替。以正声压邪响,以众语掩独鸣。我以此身作引,换万民不梦。”**

落款无名,唯有一枚铃铛印痕。

李承业抚壁良久,下令将铜鼓与断剑带回长安,其余痕迹尽数焚毁,不留线索。

回京当日,恰逢春社。百姓在街头舞龙祈福,孩童手持彩灯,吟唱新编的《薪火谣》。李承业立于城楼,望着万家灯火,忽然听见身后传来清脆铃声。

叮??

一声,再无后续。

他猛然回头,只见阿禾捧着那枚铜铃,眼中含泪:“它响了……第一次真正响起,不是震动,是声音。像她在对我们说话。”

李承业接过铃铛,轻轻摩挲,仿佛触到故人指尖。

“她完成了她的誓约。”他低声说,“她没有屈服,也没有消失。她把火种,种进了敌人的梦里。”

翌日,朝廷颁布《明梦诏》,宣布将每月十五定为“醒音日”。是日,全国寺院、书院、市集皆鸣钟三响,随后由孩童齐声朗诵《正统实录》首章。钟声与人声交织,形成浩荡音浪,覆盖城乡。

民间亦自发响应。有老乐师重编《出师表》为战歌,有村妇将《均田法》编成采茶调,更有西域胡人以琵琶合奏《平妖曲》,传入漠北,竟使数个部落主动遣使归附。

而那面来自南中的青铜鼓,被安置在策园中央,命名为“醒世鼓”。每日清晨,由一名盲童持槌轻击,鼓声低沉悠远,据说能驱散残存的次声阴影。

某夜,李承业梦见自己站在一片雪原上,远处有钟楼矗立,钟声如潮。他欲前行,却被一只手拉住。回头一看,是沈知微,脸色青灰,眼中却有光。

“别过来。”沈知微微笑,“我在听。他们还在说,但我说得更大声。”

又见裴清漪立于钟顶,手持铜铃,迎风而立。她张口欲言,却无声,唯有铃声穿透风雪,与长安城的鼓声遥相呼应。

他惊醒时,窗外正飘起今春第一场细雨。

阿禾已候在门外,手中捧着新印的《薪火纪年》全本。

“老师,百姓问,这本书该叫什么名字才好流传?”

李承业望向雨幕中的长安,轻声道:“就叫《说真话的人》吧。”

“因为他们不是靠刀剑赢得天下,而是靠不肯闭嘴的嘴,不肯低头的头,和一颗颗??哪怕在梦里,也不愿说谎的心。”

雨渐渐停了。

东方微白,第一缕阳光照在策园石碑上。那无字碑依旧沉默,但碑底缝隙中,一株嫩绿的新草正悄然钻出,迎风轻摇,仿佛在回应某个遥远的召唤。

而在千里之外的某个村庄,一名幼童在睡梦中呢喃了一句诗,母亲听见了,笑着记下,第二天教给了学堂里的所有孩子。

那诗只有两句:

“父死不识名,子读方知痛。”

没有人知道是谁写的。

但从此,代代相传。

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